遗传性胆囊息肉的特点
发布于 2016/09/26 19:29
发布于 2016/09/26 19:29
胆囊息肉,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胆囊息肉是因为胆汁分泌多,胆囊营养不足,所以当胆汁成分发生改变,胆囊过度浓缩胆汁的时候,胆囊就被腐蚀坏了,出现炎症,也就是胆囊炎,久之胆囊壁不能愈合,就形成息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城市居民的胆囊息肉发病率在百分之十左右,几乎和胆囊结石差不多。其中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多见的类型,其次是炎性息肉,此外还有胆囊腺瘤、纤维瘤、腺肌增生症等。这些息肉中只有
腺瘤和腺肌增生症具有恶变倾向。如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时,最好先行手术治疗,以杜绝癌症的发生。
然而根据现代流行病学的最新统计结果,家族成员中亲代患有胆息肉病其子代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的1-2倍,由此说明胆息肉病有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现象。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
胆囊息肉的症状隐蔽攻击性强,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身无百病、无须治疗,而当症状并发或性质改变时,往往给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伤害,典型患者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幡然醒悟、为时已晚。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