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如何诊断比较好 脂肪肝最佳诊断方法大全

发布于 2022/09/27 18:24

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fattyliver)。常见病因有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库欣综合征、妊娠、肝炎、激素治疗、化疗和营养不良等,从而诱发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等脂类物质在肝内聚积、浸润,使之发生变性。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在原发病基础上多出现肝大,高脂血症。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和范围,脂肪肝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脂肪肝。后者多位于肝裂周围及肝边缘部分。

大体病理可见肝大,颜色变黄,油腻感,肝脂肪含量增高。当脂肪含量占肝总量的5%~10%属于轻度脂肪肝,>;10%~25%为中度脂肪肝,>;25%为重度脂肪肝。镜下肝细胞内出现脂肪空泡。也可见肝细胞坏死、多核细胞浸润和胆汁潴留

影像学表现

X线:脂肪肝时,X线检查不能发现异常,临床价值有限。

CT:CT扫描是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平扫显示肝的密度降低,弥漫性脂肪浸润表现全肝密度降低。局灶性浸润则出现肝叶、肝段或亚段的肝局部密度降低。CT值测量低于正常,严重者出现负的CT值。正常人CT检查,肝脏密度总是高于脾的密度,如果肝/脾CT值之比<;0.85,则可诊断脂肪肝,肝/脾比值也作为治疗后的观察指标。当肝的密度显著减低时,衬托之下的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而清楚显示,但走向、排列、大小、分支正常,没有受压移位或被侵犯征象。对比增强扫描,肝比脾的强化效果差,强化的肝内血管在脂肪浸润的肝实质内显示特别清晰。在弥漫性密度降低的脂肪肝内,可有正常的肝组织存在,称为肝岛。通常见于胆囊周围、肝裂附近或左叶内侧段的肝被膜下。CT平扫表现圆形、条形或不规则形相对高密度区,境界清楚。增强扫描,肝岛表现与

脂肪浸润区同步均匀强化(图1-a、b)。

a、b.弥漫性脂肪肝,CT平扫(a),可见肝实质密度弥漫性显著降低,比脾的密度低,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

度;对比增强扫描(b),肝实质强化效果较差,但其中肝血管显示正常;肝门附近可见相对高密度的肝岛;

c.d.局灶性脂肪肝,肝左叶内侧段呈楔状低密度,强化效果较差,但可见正常血管通过

MRI:大部分病例表现正常,少数病例显示T1WI和T2WI呈稍高信号,STIR序列上稍高信号消失。由于脂肪与水中的氢质子共振频率不同,进行化学位移成像的同相(in-phase)和反相(out-phase)位成像,可以显示肝脂肪浸润在反相位图像上,脂肪浸润的信号比同相位图像的信号强度明显下降,为其特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脂肪肝的影像学检查目前主要应用CT,而常规MRI检查对脂肪肝的检出率不及CT。弥漫性脂肪肝的CT表现典型,诊断不难。局灶性脂肪肝有时需与肝肿瘤等占位性病变鉴别。局灶性脂肪肝表现为片状,或楔形低密度区,对比增强CT可见到病灶内血管分布正常,无占位效应(图1-c、d),MRI检查可明确显示无肝肿瘤性病变征象。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