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主要原因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6/21 09:11
发布于 2025/06/21 09:11
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有废用性萎缩、神经源性萎缩、肌源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内分泌性萎缩。
长期卧床或肢体固定不动会导致肌肉活动减少,肌纤维逐渐变细。常见于骨折石膏固定、中风后偏瘫等情况。这类萎缩可通过渐进式康复训练改善,早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有助于延缓肌肉退化。
2、神经源性萎缩运动神经元或周围神经损伤会中断神经对肌肉的营养支持,导致肌纤维变性。脊髓灰质炎、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疾病可引起此类萎缩,常伴随肌束震颤。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明确损伤部位。
3、肌源性萎缩肌肉本身病变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会直接破坏肌细胞结构。表现为近端肌群对称性无力,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坏死和再生现象。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肌肉蛋白分解加速,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饥饿或胃肠吸收不良。血液检查可见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降低,需配合营养支持治疗。
5、内分泌性萎缩
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紊乱会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患者可能出现近端肌无力伴原发病特征,如甲亢患者伴有心悸、多汗等症状。需通过激素水平检测确诊。
预防肌肉萎缩需保持规律运动,特别是抗阻训练能有效维持肌量。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等。慢性病患者应定期评估肌肉状态,神经肌肉疾病患者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训练。出现不明原因肌力下降或肌肉体积缩小时,建议尽早就诊排查病因。
上一篇 : 肌肉萎缩的病因有哪些呢
下一篇 : 右手虎口肌肉萎缩的原因是什么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