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调治手足口病

发布于 2024/05/24 17:31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我省绝大部分病例以轻型病例为主,患儿一般一周内即可自行康复,只要没有并发症就无大碍。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杨丽新表示:“包括EV71在内的手足口病在中医理论上属于‘温病’的范畴,多年临床经验表明,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有较好的特色优势,预防与前期治疗用中医效果较好。肠道病毒属于中医学温毒类,被称为湿热疫毒,广州气候潮湿,一些身体湿气重的孩子就特别容易感染病毒,因此比较适合服用清热解毒、祛湿类的中药。而重症患者则需配合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

前驱期: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推荐市民可将金银花、棉茵陈、灯芯花、木棉花、冬瓜等放入水中,煮开后连续几天当茶饮用;担心方子过凉的家长,可加入扁豆。成人也可饮用清热化湿的凉茶以防病。

发疹期: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配制方药或兼以透疹外出。

恢复期: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可使用陈皮6克、厚朴6克、苍术6克、砂仁(后下)2克、神曲6克、麦门冬9克、芦根9克。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00毫升,早晚分服。或者将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要提醒的是,对于方药的如何正确使用,每个患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使用时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