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细菌在空气中存活时间

发布于 2024/06/11 07:03

脑膜炎是因为细菌感染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可以说脑膜炎对于患者的危害是特别大的,引起脑膜炎的细菌也比较多,比较常见的就是双球菌,这种病菌也叫做球膜炎奈瑟菌。一般来说,这种细菌在空气当中存活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只有进入人体当中才会出现繁殖增生的情况,持续危害患者的健康。

生物学特性

脑膜炎双球菌(学名Neisseriameningitidis),又名脑膜炎奈瑟菌或脑脊髓膜炎双球菌,简称为脑膜炎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因其所导致的脑膜炎而闻名。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肾形,多成对排列,或四个相联。主要寄居在鼻咽部,通常由患者或带菌者的飞沫传染。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传代16~18小时细菌生长旺盛,抗原性最强。

细菌裂解后可释放内毒素(otoxin)是重要致病因素,细菌表面成分也与致病有关,菌毛是脑膜炎球菌的粘附器。感染性强,但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在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差。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易溶解死亡。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低于35℃、加温至50℃或一般的消毒剂处理者极易使其死亡。

流行特点

在流行中,一般引起发病的菌株是A、B、C群,约占90%,但随着地区和气候条件及带菌人群的不同,新老血清群呈交叉、波动流行。如1975年美国Y群占18%;荷兰在1972—1977年W135占6.9%,而1978—1983年则又下降至1.9%。统计表明1960年代后发现的新群主要存在于少数患者及带菌者中,国外约占10%;国内约占16%。

从1960年代以来,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的耐药现象日益普遍,尤其以C群和B群最为严重。A群耐药情况视不同国家、地区而异但,亦有增多趋势。中国分离到的流行菌株大多对磺胺比较敏感,故磺胺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198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的流行菌群已由A群转变为B群和C群;中国的流行菌群主要是A群,B群仅占少数。但带菌者以B、C群为主,是否会成为主要流行菌群,有待于密切观察。Z群尚未发现过。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