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检查诊断
发布于 2011/06/13 13:34
发布于 2011/06/13 13:34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
一、鉴别诊断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目前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但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定性及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阴性率。如当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或伴有胆囊结石时易造成漏诊,且对定性和鉴别亦有一定困难。
二、肿瘤分类法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
三、胆囊息肉的分类
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9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99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四、并发症
息肉样胆囊癌占9%~12%,BUS特征为>10mm,单发为主(82%),多数位于胆囊颈部(70%),病变以中、低回声为主,约50%伴有胆石。具有上述特征时,应早期作根治性胆囊切除,应将胆囊管上下的结缔组织及胆囊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
五、胆囊息肉辨证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此类胆囊息肉的特点如下:
1、胆囊息肉之真性肿瘤:
一般无慢性胆囊炎病史;发现过程:一般为体检发现;
B超检查特点:单发、中强回声光团、不移动、体积较大(一般超过1cm)、多发于胆囊颈部、外形圆或类圆光团、不移动;症状:一般无症状;并发症:一般无并发症,癌变率较高。
2、胆囊息肉之假性肿瘤
多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发现过程:体检发现或不舒服时检查发现;
B超检查特点,多发、强回声,体积较小(一般小于1cm)、多发于胆囊底部、外形不规则;症状:部分有右肩后背痛、右上腹胀痛等胆囊炎症状;并发症:有时出现脂肪肝、胰腺炎等并发症,癌变率较低。
3、专家忠告:
胆囊息肉首选B超检查:
由于胆囊息肉一般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如果不是特别细致的检查,在CT和核磁共振中容易被遗漏,故胆囊息肉不主张做CT和核磁共振检查,这好比用大炮打蚊子,既花费资金又不能达到目的。
胆囊息肉较小,在B超检查中无法分辨是属于哪种类型,这是最令医生和病人感到遗憾的地方。医生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和发展情况判其是否恶变。
恶变的胆囊息肉在B超的检查中可见直径超过1厘米,息肉的基底部较宽,或者息肉表面不光滑,病变侵及肌层。如果胆囊息肉逐渐增大或者短时间内增大较快,虽然不一定恶变,但起码表明胆囊息肉在不断发展。
4、复查问题
发现胆囊息肉后,多长时间复查以及采取什么方法复查,这也是病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胆囊息肉应在设备条件较好和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医院确诊。一般采用B超复查,开始时可3-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检查2-3次,如果息肉没有变化,则在每年体检或有症状时再进行检查。
复查还应在一家医院,最好是同一台机器、同一个大夫复查。这是因为B超检查胆囊息肉有误差,正常误差在2mm以内,这种误差包括:人员误差、仪器误差,同一台机器、同一个大夫复查,可尽量减少这些误差,尤其是服药后复查,误差容易导致服药效果的失误判断。
患者在复查时,最好不要先告诉医生自己的胆囊息肉多少、多大,以免影响医生的检查和诊断的细致性、准确性。因为医生在寻找病因时,往往比较细心,而在复查时往往走马观花,有些甚至是先入为主。这是陋习,但有时的确存在。
上一篇 : 没有了~
下一篇 : 胆囊息肉的诊断鉴别您知道吗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