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手足口病传染途径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5/03 05:28

幼儿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粪口途径、污染物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五种途径传染。

1、直接接触:

患儿疱疹液、唾液及鼻咽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健康儿童接触患儿皮肤疱疹破溃处或亲密玩耍时,病毒可通过破损黏膜或皮肤直接侵入。建议隔离期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餐具、玩具。

2、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病毒飞沫可在1米范围内传播,幼儿园等密闭场所更易形成气溶胶传播。流行季节需保持教室通风,教导儿童佩戴口罩。

3、粪口途径:

病毒在患儿粪便中可持续排毒4-8周,处理尿不湿后未彻底洗手、接触被粪便污染的物体表面均可导致间接传播。家长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患儿排泄物。

4、污染物接触:

病毒在玩具、门把手上存活2-3天,儿童接触污染物品后揉眼、摸口鼻可引发感染。每日用紫外线或高温蒸汽消毒儿童常接触物品。

5、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产道分泌物携带病毒可能造成新生儿感染,妊娠晚期患病孕妇需进行病毒筛查。

分娩后新生儿应单独护理并监测体温变化。

流行季节避免带幼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每日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选择含醇速干手消毒剂辅助消毒。患儿衣物需60℃以上热水浸泡清洗,居家环境保持每日两次开窗通风。康复期儿童仍具传染性,建议症状消失后继续隔离一周,托幼机构需严格执行晨检制度。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