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起因及治疗

发布于 2025/06/17 10:09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可通过对症治疗、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退热处理及预防脱水等方式干预。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

1、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在咽部或肠道黏膜复制后进入血液循环。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多表现为轻症,而肠道病毒71型可能引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毒潜伏期通常3-7天,传染期持续至症状消退后1周。

2、免疫应答: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是易感主因。病毒侵袭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但不同血清型病毒间无交叉免疫。2岁以下幼儿因母传抗体消失且自身免疫力弱,重症风险较高,可能伴随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

3、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患者疱疹液、唾液、粪便污染玩具或餐具传播。托幼机构等集体环境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病毒在常温下可存活数日,含氯消毒剂能有效灭活病原体。接触病毒污染水源或食物也可导致感染。

4、病理改变:

病毒靶向攻击皮肤黏膜和神经系统,引起手、足、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镜下可见表皮内水疱伴淋巴细胞浸润,重症者可能出现脑干脑炎、肺水肿等病理改变。心肌酶升高提示心肌受累可能。

5、季节因素:

夏秋季高发与病毒在湿热环境中存活率增高有关。气温20-30℃、湿度60%以上时病毒传播力最强。热带地区可全年散发,温带地区5-7月为发病高峰,9-10月可能出现次高峰。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疱疹。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体温正常3天后可逐步恢复活动。托幼机构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密切接触者应监测体温7天。重症病例出现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 孩子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下一篇 : 没有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