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由哪些病因引起
发布于 2025/08/19 07:58
发布于 2025/08/19 07:58
小儿肠套叠可能由肠蠕动异常、肠道感染、肠道解剖结构异常、肠道息肉或肿瘤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便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1、肠蠕动异常肠蠕动节律紊乱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诱因,可能与饮食改变、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婴幼儿添加辅食过早或食物成分突然变化可能导致肠道痉挛,近端肠管嵌入远端形成套叠。发病时患儿会出现腹痛拒按、屈膝蜷缩等表现。临床需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必要时需禁食补液。家长需注意逐步过渡辅食种类,避免一次引入多种新食物。
2、肠道感染轮状病毒或腺病毒感染可引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导致局部肠管蠕动失调。患儿常先有发热腹泻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典型阵发性哭闹。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超声显示靶环征。治疗需静脉补液纠正脱水,感染控制后套叠多可自行复位。家长需注意手卫生,及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3、解剖结构异常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等先天异常可成为肠套叠起点。这类患儿多有反复发作史,超声可见引导点征象。确诊后需手术切除病灶,常用腹腔镜肠管复位固定术。术后需短期流质饮食,家长应观察有无腹胀、发热等并发症。
4、肠道息肉
幼年性息肉好发于回肠末端,随肠蠕动被推入结肠形成套叠。患儿便血症状较明显,结肠镜检查可确诊。治疗需内镜下息肉切除,必要时行肠段切除术。术后需定期随访,家长应注意记录患儿排便性状变化。
5、肠道肿瘤淋巴瘤、平滑肌瘤等占位病变虽罕见,但需高度警惕。患儿多有体重下降、慢性贫血等全身症状,CT可见肠壁增厚。治疗需病理确诊后行肿瘤根治,配合放化疗。家长发现孩子长期腹痛伴消瘦应及时完善影像学检查。
预防小儿肠套叠需注意科学喂养,6月龄后逐步引入单一辅食,避免生冷刺激食物。急性期应禁食并保持卧位,复位后2周内进食低渣饮食。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定期体检排查肠道异常。若孩子出现哭闹与安静交替、呕吐物含胆汁等情况,须立即急诊处理。
上一篇 : 3岁小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多少
下一篇 : 2个月宝宝特别爱笑正常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