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名词解释
发布于 2025/09/21 14:18
发布于 2025/09/21 14:18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胎儿或婴幼儿期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一组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
脑性瘫痪的核心特征是运动控制障碍,通常伴随肌张力异常、反射亢进或减弱以及协调能力受损。该疾病由发育中的大脑受到损伤引起,常见病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产时缺氧、新生儿重症黄疸或颅内出血等。损伤发生在脑发育早期阶段,但病变本身不具有进行性,然而伴随生长发育可能表现出症状加重或改善。
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根据运动障碍类型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痉挛型最为常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不随意运动型以舞蹈样动作和肌张力波动为特征;共济失调型则突出平衡和协调障碍。多数患儿伴有继发性问题如癫痫、智力障碍、言语吞咽困难或感知觉异常,这些并发症需要针对性干预。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可辅助明确脑部病变性质。干预措施需多学科协作,包括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作业治疗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矫形器辅助姿势控制,必要时进行药物缓解肌痉挛或手术矫正畸形。早期系统康复对改善功能预后至关重要,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上一篇 : 心律失常能活多久
下一篇 : 甲状腺疾病是如何引起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