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疫情下农村医疗困境呼唤现代赤脚医生

发布于 2011/12/26 15:00

当时,55岁的马文芳是河南省通许县大岗乡苏刘庄村卫生所所长。30多年的从医道路让他深知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滋味。让这位村医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这辈子能够去中南海与总理见面,并且汇报工作。

在马文芳给总理的四条建议中,其中就提到了要保障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

被问及乡村医生的待遇问题时,刘继同教授说,“乡村医生也是医生。医生在世界各国,都是受人尊敬的专业技术人员。医生第一应该考虑的是病人的福祉,应该从不考虑自己的收入。我们有关医生收入的制度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要知道如果连医生的问题都没有处理好,怎么能够处理好病人的问题?”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因为现在的医学分科,看内科的就处理不了外科。而现在特别需要的就是全能性的。虽然我们这么多投入,培养了这么多医科的毕业生,但是和社会需要相比,基本没有形成在县以下的对位。

然而,除了医疗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医学院的在校生的求职意向问题同样不能小觑。

记者在首都儿童医院健高门诊部遇到了前来参加培训的陈素环医生。她今年刚刚退休,这次是自费来北京,学习首儿健高门诊部有关婴幼儿早期干预的课程。

陈医生有个儿子在复旦大学读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记者设法联系到了陈医生的儿子。他对记者表示:“自己现在还是大三,离毕业还有两年。将来或许会考研。”当被问到自己将来会不会选择去基层工作时,他笑着回答说:“对基层的情况不清楚,也许会考虑一下,但还是会参考父母的意见。”

陈医生告诉记者,自己更倾向于让孩子去郑州这样的大城市发展,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在孩子那里。“不管他去哪里工作,我只对他有一点要求,就是要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

“农民选择打工地点都是选择城市,医科大学的毕业生选择打工地点的时候会选择基层、选择农村吗?我们实行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有一个隐藏的前提,就是无论什么一体化,都必须有人来实施。”李玲告诉记者,“医改不单单是投钱的问题,核心还是人才。基层医疗问题的解决关键还是要有一大批合格的医生。”

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继同认为,我们农村目前仍需要“赤脚医生”,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需要现代的乡村医生,应该是以专科为基础的全科医生。他同时认为,我国之前的医改强调医疗设备等硬件上的投入,忽略了人力资源的投入。

2011年11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部委最新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也第一次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出清晰界定。

刘继同认为,这是中央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一次有魄力的尝试。他主张,应该在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的同时,让更多、更专业的社工参与到基层医疗体系中来。“让社工做一些家访、健康教育这类辅助性的工作,只有这样乡村医生才能甩开膀子干,才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诊疗行为中,从而避免一肩挑。”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