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特征

发布于 2013/04/27 11:10

中枢的病变破坏大脑皮质中枢(中央前回下1/3)至面神经核之间的信息联系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中枢性面瘫,也称为核上性面瘫。支配上半部分面肌的细胞核团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睑裂以上的表情肌;而支配下半部分面肌的核团仅受对侧皮质脑子束控制,当一侧中央前回下部巨型锥体细胞及其轴突(即上运动神经元)发生变性,则引起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表情肌瘫痪,如鼻唇沟消失、不能上提口角等。但肌肉不萎缩、额纹仍存在。如果病变在优势半球上,常常伴有失语。因病变发生在面神经核以上的上位神经元,故称为面神经核上瘫。当中枢性面瘫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罕有转变为面肌

痉挛。临床特征主要是:

(1)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睑裂以上能皱眉、提眉、闭眼、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

(2)常伴有面瘫同侧肢体偏瘫、腱反射异常,Babinski征等。

(3)无味觉、泪液、唾液分泌障碍、听力无明显改变。

以上几点与核下性面瘫临床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必须切记,以免误诊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由于核上性面瘫和核下性面瘫(周围性)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一旦诊断明确为核上性面瘫应及时治疗。

另有一种情感性面瘫,主要表现: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显示有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该种情感性面瘫也属于中枢性面瘫,系由于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所引起。

面瘫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