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诊断

发布于 2015/12/14 13:10

小孩在6个月到3岁之间很容易生病,有些疾病是可以在家吃些药多休息就能痊愈的,但是对于幼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这样的疾病,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及时的诊断治疗,接下来飞华健康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幼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诊断相关的知识。

幼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病因

幼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主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病变主要在基底神经节。儿童基底核区不同部位对损伤具有选择性,足月儿窒息选择性损伤壳核和丘脑,严重缺氧缺血时壳核和丘脑的兴奋性谷氨酸通路过度激活,因此易受损伤,而苍白球由于抑制性神经元活动相对静止而得到保护;相反,苍白球相对多的神经元不活动,对低血压和有毒物质的敏感性较高,因此易受胆红素毒性损害。

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因素,包括胆红素的转运及排泄障碍、血脑屏障的功能状态等。疾病状态或缺氧缺血性改变导致血脑屏障的部分或完全破坏,使胆红素容易进入脑内,主要作用于靶神经元包括基底核、眼球运动神经核、脑干听神经核,轻型者后遗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导致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症状表现涉及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可伴有上视麻痹(upgazeparalysis)和耳聋。尽管近年来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监测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引起脑瘫的典型核黄疸可以避免,但疾病状态尤其是未成熟儿胆红素毒性反应所致脑损伤仍有很高的风险,可以出现在安全胆红素范围内,甚至血清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也可出现脑损伤。

幼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特点

1)姿势张力的波动性和肌张力障碍

幼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姿势张力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波动的程度受障碍的程度、刺激的强度、患儿的意志等因素的影响;患儿肌张力、僵硬度会很容易发生变化,并难以预料,在受到惊吓、刺激、试图完成某些动作或保持稳定时,容易出现突然的肌张力增高,全身肢体紧张;在完成某一动作时,会出现多个部位的联带运动;在安静、情绪放松、姿势稳定、睡眠时,姿势张力明显降低,紧张缓解。

幼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不自主动作及异常姿势等均和肌张力障碍、张力波动有密切关系。肌张力障碍可表现为局部肌肉或肌群的突然收缩,多见于面部与手指,如愁眉苦脸、挤眉弄眼的表情以及手指多余的动作,出现奇特的夸张姿势和动作。大的肌肉或肌群张力障碍时,可突然出现身体的体位改变、猛烈的肢体动作等。

2)运动障碍严重

幼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由于受到异常姿势的控制,肌张力的波动,异常的不自主运动模式等影响,难以产生正常的自主运动,特别是由于头的控制差,腰部无力,患儿到一、二岁,甚至六、七岁都不能很好保持坐位,所以此型脑瘫的运动发育障碍的程度较为严重。而且运动障碍的部位广泛,往往是全身性的,表现为四肢瘫,且上肢障碍较下肢障碍严重。随着病情进展,往往出现关节变形肌肉挛缩,如:脊柱侧弯,胸廓变形;肘关节、腕关节屈曲挛缩,腕屈曲,手指不能伸展;髋关节与膝关节挛缩形成内翻或外翻尖足;髋关节一侧或两侧脱位。

脑瘫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