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的检查依据主要有哪些

发布于 2017/11/10 17:14 复禾健康

食管炎这种疾病常常会使患者很痛苦,不仅吃东西困难,并且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食管炎按病情长短可以分为,急性食管炎和慢性食管炎两类,那么食道炎的检查依据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实验室诊断:

1.胃食管同位素扫描此试验可直接发现反流,并有定量意义。病人侧卧,服放射性标记物,做增加腹内压动作,在胃食管扫描,如果食管内有放射性闪烁存在,则标志有胃食管反流也可口服99锝标记的水,进行食管通过的定量测定,在反流性食管炎有明显的通过迟延现象,有人认为它比测定食管压力更有诊断意义。扫描法简单迅速,敏感性高,不需插管,也不需特别仪器,在一般同位素室可以完成。

2.X线食管钡餐检查是任何食管疾病必须进行的常规检查,但在反流性食管炎病人常不出现异常,阳性率不超过50%。在有典型症状者,也仅有70%在X线上出现反流现象。在透视检查下,应用各种方法,如深呼吸、咳嗽、抬腿等,以增加腹内压时,可见食管扩张、收缩或胃向食管方向反流现象。如果一旦发现反流现象,需注意合并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的可能。在严重食管炎病例,如病变侵及较深层,可发现食管狭窄、食管裂孔疝、食管运动障碍及粘膜损害等。也应进行上消化道的X线检查,以排除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疾病引起胃灼热的可能。

二、影像学诊断:

1.食管压力测定一般用水充盈的连续滴注的导管插入胃腔内,测定压力,以0.5~1cm/分的速度将插管向食管方向抽出,当胃管放入胃内,先测定胃腔压力,然后将插管抽至食管下端时,可感到压力突然上升,正常人静态时LES压则为2.66kPa(20.6+1.4mmHg)以上,一般在1.47~2.0kPa(11~15mmHg),如其静止时LES的压力低于1.33kPa(10mmHg)或LES/胃内压:1时(正常人>1),则提示LES功能不全或有胃食管反流存在。慢性反流者,LES压力常低于0.8kPa(6.0mmHg)。但也有报告慢性反流病人的LES压力可在1.33~2.67kPa (10~20mmHg)的正常范围内。有人认为一次测定可能是正常,如反复测定则可发现有反流者常低于正常并应注意是否由于机械性原因所造成的反流。食管测压可计算LES压力与胃压力比值,正常LES压力能适应胃或腹部压力改变,从而保持正性胃食管压力梯度,阻止反流。

2.食管pH测定为较敏感的半定量方法,可直接发现反流及其与症状的关系。在LES上4~5cm处放置小的pH电极,以测定食管内pH。滴注0.1N盐酸300ml到胃内,在滴注前后作增加腹内压动作,在滴注后15分钟食管pH降到4.O以下,即为阳性(正常食管内pH5~6.8)。最近测定24小时或过夜的食管pH,用较长时间观察,对研究及临床更有意义。

3.酸滴注试验试验:此试验可以决定胸部症状是否由食管疾病引起,患者取坐位,放置鼻胃管,自前鼻孔起插入30cm以每分钟10~12ml速度滴注生理盐水15分钟,0.1N盐酸30分钟,如在滴酸时患者诉有烧心感或胸骨后疼痛,再滴注生理盐水时缓解,则为阳性试验。大多数未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人,在酸滴注早期(最初15分钟都有胸骨下疼痛,而心源性或原因不明的胸痛者,则在试验后期始发生胸痛,可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在胃炎时因酸刺激了胃粘膜可为阳性,在有出血或狭窄时可为阴性。在无食管炎的粘膜敏感者也可阳性。而且此试验需要插管,试验结果由本人主诉决定,缺乏明确客观证据。尽管如此,酸滴注试验对确定食管镜检粘膜正常的病人的胸痛特征和估计疗效,仍有一定价值。

4.酸清除试验方法为口服15ml0.1N盐酸后,每30分钟吞咽唾液一次,以便将食管内盐酸清除掉,正常人吞咽少于4次,食管pH即恢复到4.0以上,如需要10次以上,pH才能恢复到4.0即为阳性结果,其意义同食管pH测定。

三、中医鉴别:

本病证候要和悬饮胸痛、胸痹心痛、梅咳气、癌症噎嗝相鉴别,重在辨别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其伴随症状。一般而言,悬饮胸痛,多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痛而不灼,和饮食无关,多伴有咳嗽、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或咳嗽、咯痰等症候。胸痹心痛,多为胸中闪痛,甚则痛彻背部,短气喘息,静而不安,病位在心,也不灼热。梅核气虽有咽下阻塞或困难感觉。但物阻咽中,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初无灼感,久无疼痛,食不妨碍。癌症噎嗝和本病相似。吞咽梗塞不顺,梗阻食入即吐,病初难于鉴别,需要结合内窥镜和X线钡餐检查。但食管炎多属气逆不降,病在胃脘气分,则癌症噎嗝则系气、痰、血、热、毒相互郁结,病初即可见津亏,血耗、阴损失阳之症候。反流性食管炎虽亦有噎嗝,治疗多以降逆和胃为主兼以制酸,止痛、消炎、清热之药配合使用。癌症噎嗝治疗多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主,并结合病情运用化痰、清热、解毒、行瘀、破结和抗癌之药。

以上就是食管炎的检查依据,食管炎患者一定要详细检查,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