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盘状红斑狼疮的六大病因
发布于 2011/05/13 14:54
发布于 2011/05/13 14:54
盘状红斑狼疮的病因是什么呢?盘状红斑狼疮病因还不能确定,近研究证实盘状红斑狼疮是以各种免疫反应异常为特征的疾病,至于其造成免疫障碍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
【盘状红斑狼疮病因之遗传背景】
本病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中有差异,不同株的小鼠(NEB/NEWF、MRL1/1pr)在出生数月后自发出现SLE的症状,家系调查显示SLE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约10%~20%可有同类疾病的发生,有的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多种自身抗体和T抑制细胞功能异常等。单卵双生发病一致率达24%~57%,而双卵双胎为3%~9%。
【盘状红斑狼疮病因之药物】
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诱发SLE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太松、金制剂等。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先引起变态反应,然后激发狼疮素质或潜在SLE患者发生特发性SLE,或使已患有的SLE的病情加剧,通常停药不能阻止病情发展。第二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盐酸肼酞嗪(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钠、异烟肼等,这类药物在应用较长时间和较大剂量后,患者可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改变。
它们的致病机理不太清楚:如氯丙嗪有人认为与双链NDA缓慢结合,而UVA照射下与变性DNA迅速结合,临床上皮肤曝晒日光后能使双链DNA变性,容易与氯丙嗪结合产生抗原性物质;又如肼苯哒嗪与可溶性核蛋白结合,在体内能增强自身组织成份的免疫原性。这类药物性狼疮样综合征在停药症状能自生消退或残留少数症状不退。HLA分型示DR4阳性率显著增高,被认作为药源性SLE遗传素质。
【盘状红斑狼疮病因之感染】
有人认为SLE的发病与某些病毒(特别慢病毒)感染有关。
【盘状红斑狼疮病因之物理因素】
紫外线能诱发皮损或使原有皮损加剧,少数盘状红斑狼疮病例且可诱发或加重系统性病变,约1/3SLE患者对日光过敏,Epstein紫外线照射皮肤型LE患者,约半数病例临床和组织学上的典型皮损。
正常人皮肤的双链DNA不具有免疫原性,经紫外线照射发生二聚化后,即DNA解聚的胸腺嘧啶二聚体转变成较强的免疫原性分子,LE患者证实有修复二聚化DNA的缺陷。亦有人认为紫外线先使皮肤细胞受伤害,抗核因子得以进入细胞内,与胞核发生作用,产生皮肤损害
寒冷,强烈电光照射亦可诱发或加重盘状红斑狼疮。有些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曝晒后可演变为系统型,由慢性型演变成急性型。
【盘状红斑狼疮病因之免疫异常】
一个具有盘状红斑狼疮遗传素质的人,在上述各种诱因的作用下,使机体的免疫稳定机能紊乱。当遗传因素强时,弱的外界刺激即可引起发病。反之,在遗传因素弱时,其发病需要强烈的外界刺激。机体的免疫稳定紊乱导致免疫系统的调节缺陷,发生抑制性T细胞丧失,不仅在数量上,且功能亦减低,使其不能调节有潜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从而使大量自身抗体形成而致病。
【盘状红斑狼疮病因之内分泌因素】
鉴于盘状红斑狼疮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发病,故认为雌激素与本病发生有关,通过给动物做阉割,雌NZB小鼠的病情缓解,雄鼠则加剧,支持雌激素的作用。于无性腺活动期间即15岁以下及50岁以后发生本病的显著减少,此外口服避孕药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近发现SLE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泌乳素值,导致性激素的继发性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专家提示: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皮肤型红斑狼疮,病情较轻,预后较好,较少侵犯内脏。
上一篇 : 盘状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检查
下一篇 : 盘状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