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小儿脑瘫应该怎么办
发布于 2016/02/22 11:03
发布于 2016/02/22 11:03
脑性瘫痪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内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2012年我国8省市大规模人群调查研究发现1-6岁儿童中脑瘫患病率为2.517‰(男性为2.717‰,女性为2.281‰)。
一、孩子什么样表现需要怀疑脑瘫
脑瘫症状有很多种,很多家长都是由于不了解脑瘫症状,在发病初期,没有有效的进行检查和治疗,忽视了孩子的病情。如下表现可以用来观察并判断孩子有无脑瘫的征兆:(1)身体发硬,经常打挺、用力屈曲或伸直,好像“很有劲”;或者身体发软、自发活动少,看上去“很没劲”;(2)满月后头总后仰,扶坐时竖不起头;(3)3个月俯卧位时还不能抬头;3-4个月时仍紧握拳,拇指内收藏在手掌里;5个月俯卧位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6个月扶立时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落地,还不能翻身;(4)4-5个月还不伸手抓物;7个月不会发出“ba、ma”音;7-8个月还不能独坐;(5)整日哭闹或者过分安静;哭时没有声音或哭声低沉、发直;(6)运动时手脚不协调,偏侧运动较多;(7)帮孩子把尿时双腿打不开;(8)眼神与父母没有交流,头和手脚频繁抖动,并且经常惊厥;(9)睡眠时间过长或不睡觉;(10)吞咽不好,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现象,一定要注意了,尽快到正规医院或专科去检查,确诊后及时治疗。
二、脑瘫的早期干预
脑瘫的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很多典型的脑瘫孩子在早期,特别是6个月内,症状并不太明显,家长往往难以自己发现。也有些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早期发现了自己的孩子比同龄孩子运动发育落后,想当然地认为过了一段时间或孩子长大后就会正常,而不去医院就诊。等孩子1-2岁以后症状明显了才到医院就诊,可早已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那么什么是脑瘫孩子的最佳干预时机呢?目前认为出生后6个月内做出脑瘫的诊断即为早期诊断,生后3月内做出的诊断为超早期诊断。这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早期(0-6个月)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及运动方式还未固定化,故这一时期脑的可塑性很大,代偿能力很强,恢复能力很强。在这一时期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可可得到最佳治疗效果。如错过早期,由于继发性变性等原因,可发生肢体挛缩及变形,从而使异常姿势或运动方式固定化,这就会给康复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多年的国内外临床实践研究表明,早期(6月内)的康复训练,对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疗效很好,超早期干预(3月内)则效果更为明显。
三、家长如何接受孩子脑瘫之现实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聪明伶俐、英俊可爱的孩子,不幸生下一个脑瘫孩子时,一定十分痛苦。特别在初期,会有强烈的罪恶感或失望、羞愧、可怜等心理活动,有许多解不开的问题,不断地在折磨家长,这些心理障碍会防碍对孩子的治疗。有的孩子会失去治疗关键时期,将会造成更不幸的后果。关键是接受和适应的问题。当医师诊断孩子有脑瘫危险时,一般家长所受的打击相当大,会产生:“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这种事会落到我的头上?是不是因我有病而伤害了孩子大脑?如果我不结婚就不会有这种事?生出这样的孩子多丢人,他将来怎么办?不要他不行吗?可是孩子需要母爱,我可怎么办呢?”等诸多疑问,这些心理上问题,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会慢慢地适应。家长对这个问题产生的适应方式,对孩子,甚至对整个家庭的幸福都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家长心情矛盾,有时像正常孩子一样爱他,有时又忧虑孩子的未来,希望找到一种治疗方法,能使孩子奇迹般地康复。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残疾是自己的过失,为了补偿,甘愿终身照顾这个孩子。因此,理想的适应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当孩子经多方面检查确诊为脑瘫,作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坚强勇敢地面对,承担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对他们要付出比健康孩子多得多的爱心、恒心和责任心。要牢牢地抓住功能康复和教育两个重点,功能康复是解决脑瘫孩子的关键,教育是脑瘫孩子自立的基础。让脑瘫孩子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有效的功能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残余功能,提高其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职业上、经济上的能力,尽最大努力缩小与健康同龄孩子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生活自理,甚至接受教育,将来也可承担一份适合他们的工作,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四、家属参与训练事半功倍
脑瘫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甚至是一生,短期住院不可能一下子就取得良好的现象效果。家庭是脑瘫孩子最熟悉最自然的生活环境,父母亲和照顾者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是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实施家庭康复训练是孩子获得最大限度生活能力的关键。家长和医生热情应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训练计划,定期评估训练效果角度,在医生评价指导下纠正不合理的训练方法,家庭训练可以不受时间心里和空间的限制,尤其是在关键性的学龄前阶段,如果能及早给予孩子各种实在基本训练,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经验效果作为孩子的家长,首先要尽量克服心理障碍,面对现实,这样无论是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对整个家庭都是有利的。在脑瘫孩子的康复训练治疗中,孩子是主体,康复训练师是训练的指导者,而家长,是训练措施的贯彻者。家长是最早发现孩子异常的,也是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顾者。家长在家中的鼓励、与孩子情感之间的交流,可以相当程度上减轻孩子的抵触情绪。治疗期间,在康复中心,治疗师对孩子的治疗时间是有限的,孩子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更依赖于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照顾他们起居的家长。因此,家长应学习正确照顾脑瘫孩子的方法,如睡觉的姿势、平时放置在床上的姿势、走路的姿势、玩耍的姿势、抱的姿势、坐时手和腿的摆放方法等。孩子一定要在家长的耐心指导下,才能学会一点东西,否则他是什么也学不会的。孩子在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后,逐渐有了头部及躯干的控制能力,回家后要不断让他有机会练习,日常生活中的穿衣、脱衣、脱袜、上厕所、睡觉等等都是孩子的训练机会和项目。家长要同孩子一起做治疗性的训练游戏,注意训练的时间一次尽可能不要太长,进行训练的形式也要多样多变。另外,有些训练,如放松肌肉的训练,是每日必须做的,需要长期坚持,通常要坚持到孩子青春期(16岁左右),因此,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需要家长的耐心。如果过早地认为孩子已经会走了,上学了,可以不训练了,那么到了青春期,孩子迅速生长,导致二次损害,肌肉挛缩就会加重,关节就会出现畸形。家长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还可以使孩子更有安全感、有信心、有兴趣,增进亲子感情。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更需家长配合;孩子的生活处理要有家长的支持;培养孩子的性格、智力、语言能力,家长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如何给脑瘫孩子喂食
给婴儿喂食是每一个妈妈的必修课,但很多妈妈们很少掌握正确的喂食方法。正确的喂食方式是孩子以后语言发育的基础。对于作为脑瘫孩子的母亲来说,在给孩子喂食时会遇到种种麻烦,同正常孩子的喂食完全是不一样的。特别是那些颜面肌肉痉挛、口腔闭合困难、咀嚼、吞咽运动不能很好完成的孩子,喂食时更是困难重重。那么,该如何正确地给脑瘫孩子喂食呢?
首先要注意的是给脑瘫孩子喂食的姿势。如果孩子已具有一定的头部控制能力和躯干直立能力,母亲可以让孩子坐在自己的一条大腿上,孩子的膝关节屈曲并搁在母亲的另一条大腿上。为了使孩子的膝关节也保持充分的屈曲,母亲的一只脚下可垫置1~2块砖或木头。母亲的一只手可以根据需要扶助孩子的肩部或者髋部。这样的姿势既有利于喂食,又有利于正确姿势的发育。对于一些口腔闭合困难的孩子,当母亲用调羹将食物放入其嘴内后,可用食指与中指夹住孩子的下巴并稍用力缓缓上抬,使孩子的嘴闭合,也可以用拇指和中指托住下巴稍用力缓缓上抬,使孩子的嘴闭合。如果孩子仍将食物含在嘴里不吞咽,家长可用两个手指刺激孩子舌根来促使他产生吞咽动作。
这儿要重点说明一下的是:有一些脑瘫孩子有强烈的咬牙反射,当调羹一放进他的嘴里时,他会反射性地立即用牙将调羹牢牢咬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千万不要采用暴力将调羹抽出,因为这样会损伤孩子的牙齿,也会刺激孩子咬得更牢。正确的操作手法是:耐心等待孩子松口,然后迅速取出。当然,家长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这样反射,就应该避免使用坚硬的金属调羹,而选用塑料调羹给孩子喂食,以保护孩子的牙齿。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喂食方法,才能有利于脑瘫孩子的成长,对于在他们康复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脑瘫孩子喂食确实有点困难,只要家长小心照顾,还是可以很好的照顾孩子,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六、脑瘫患儿的家庭护理
脑瘫孩子的护理不同于其他疾病,它要求家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对患儿造成身心伤害。家属在家里除了要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外,更要进行家庭作业训练,要有针对性地从日常生活活动、学习劳动、认知活动中选择一些项目对患儿进行训练,比如:进食训练、穿脱衣服鞋袜训练、大小便训练、其他生活活动动作训练(如洗漱、卫生、社交、使用器具)、异常姿势和体位矫正(如坐姿、立姿)、语言及认知能力训练、安全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