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患者选药考虑安全性

发布于 2016/04/13 13:27

骨关节炎药物治疗主要分为控制症状药物和改善病情药物两类。此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关节腔内注射。控制症状类药物强调的是“对症治疗”,其治疗目的在于减轻疼痛及关节肿胀等炎症症状。代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等。药物起效快、迅速缓解炎症症状。改善病情类药物更强调“对因治疗”,其治疗目的在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关节结构。可以缓慢发挥对症状的缓解作用,长期服用可改善关节间隙狭窄等结构性问题。代表药物有软骨保护剂、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双醋瑞因,IL-1β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各有特点。外用贴膏、口服镇痛药(学名非甾体抗炎药)侧重于缓解疼痛等骨关节炎症状,药物起效迅速,但不宜长期使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相当于给关节“上油”,也是一种短期效果明显的对症疗法。氨基葡萄糖和软骨素则侧重于保护关节软骨,缓解病情,起效比消炎镇痛类药物慢,但作用持久。

在药物治疗中,控制症状药物主要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药物最具代表性的是氨基葡萄糖类药物。氨基葡萄糖类药物具有促进软骨合成、抑制关节软骨分解、抗炎的作用,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但需足疗程、足量服药。如果服用半年以上仍没有出现明显效果的,应该及时就医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专家指出,为确保最佳疗效,应选择质量有保证的大品牌的药品,同时坚持足疗程、足量服药。

口服镇痛药的合理用药非常重要,患者要特别注意其潜在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反应。所以这类药物适用于短期控制严重的关节疼痛,并且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严格评估风险后使用,不适用于患有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疾病的患者,不能够与同类药物配伍使用,不建议长期大剂量服用。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