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晚期并发症预防对策
发布于 2016/04/20 11:08
发布于 2016/04/20 11:08
汶川大地震受伤人员中,骨伤发生率最高,四肢骨折约占人体受伤各部位的50%,现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已逐渐康复,但对其晚期并发症仍不容忽视。
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主要出现在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体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患者多见,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生命。
预防对策:鼓励患者扩胸、深呼吸、咳嗽,以增进肺功能,定期叩背2—3次/日,以帮助痰液咳出;早期床上运动,手拉吊环,抬高身体,增加肺活量及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肺不张;预防感冒,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2、压疮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压疮也叫褥疮。骨折严重、长期卧床、固定、牵引等特殊治疗使压疮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身体骨突起的部位经常被压迫,结果局部的血循环不好,就容易形成压疮。
预防对策:鼓励患者翻身的同时还应仔细检查病人受压的皮肤有红、肿、热、痛或麻木的早期表现时,经常和床面接触的部位可以搽一些润滑油,并进行按摩;床铺应保持平坦、干燥、清洁,也可以考虑用气垫床或带长毛的真羊皮垫子;鼓励病人多进食营养物质,以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的患者。由于下肢长时间不能动,静脉血液流动缓慢,再加上创伤引起血液容易凝固,血液流动更加缓慢,加之下肢创伤后,造成血管壁损伤,最终形成静脉血栓
预防对策:留意患者是否出现脚肿、气喘,因为这些症状表示出现了腿静脉梗塞;对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提高肌肉的肌力,防止静脉血液瘀滞;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每1—2小时更换一次为宜;抬高患肢,经常按摩患者下肢可增加血流;避免膝下垫枕使髋部过度屈曲,以免压迫静脉影响回流;严密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活动情况,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4、创伤性关节炎包裹在关节中的骨头发生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又没有准确放回原位时,骨骼愈合后就会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关节活动时发生磨擦,而长期磨擦、损伤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致使关节出现疼痛。
预防对策:关节骨折复位后,要注意系保护好固定支架,防止骨折块再次移位;骨折复位固定后,要动静结合地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减少关节的肿胀渗出和粘连;适当的关节活动对于关节软骨面还起磨合作用,使软骨面更加平整和光滑,使之不容易出现骨质增生现象。
5、关节僵硬骨折的肢体长时间固定,血液流通不畅,关节周围的组织就有可能发生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组织挛缩,结果关节活动障碍。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预防对策:及早解除固定、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协助患者作伸展运动和屈曲关节的动作,以增加关节活动量,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关节和肌肉萎缩;改变过量饮酒等生活习惯,防止关节进一步僵硬。
6、急性骨萎缩多数由骨折后包扎过紧,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而致,损伤导致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多见于手、脚骨折后,典型的症状是疼痛。
预防对策:肢体固定者,应在患肢下垫一软枕,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严密观察肢体外露部位的肤色、温度、感觉和活动情况,倾听病人主诉,石膏过紧必须剪开;下肢石膏固定可测足背动脉的搏动,若不明显,则提示有血运障碍;如在石膏内某部有针刺样疼痛或嗅到特殊的臭味,应及时检查和处理;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营养,促进骨折的愈合;积极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肿胀消退,预防骨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