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小儿麻痹患者的好处

发布于 2016/04/27 11:38

运动对小儿麻痹患者的好处有什么呢?我们知道,人的各种运动是在神经的支配下,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而实现的。肌肉分布于全身,它自屈、伸、内收、外展、旋内和旋外等肌群。屈肌和伸肌、内收肌和外展肌,旋内肌和旋外肌都保持着一定的平衡而相互颉抗。当某运动神经受损而失去了对所属肌肉的支配作用时,这些肌肉就会发生瘫痪,而对侧肌肉仍保持较强的肌力时,因而失去肌力平衡而产生各种畸形步态。又由于一侧肌肉完全麻痹,另一例肌肉挛缩还会造成骨性畸形。

患者对受累肢体的肌肉应该明确是麻痹还是肌萎缩,一般可分为:一种是病理性麻痹,这是由于运动神经遭到全部破坏,致使所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全部麻痹而失去运动能力;另一种是病理性不全麻痹,也就是运动神经遭到部分破坏,所支配的肌肉也就表现为不全麻痹,尚可保存一部分肌肉力量;还有一种是废用性萎缩,肢体上另一部分肌肉并没有受累,但因为长期不运动而产生废用性萎缩;第四种是某部肌肉有病理性不全麻痹加上缺乏运动也产生了废用性萎缩。

体育锻炼不仅具有防止肢体上尚未受到累及的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而且尚能提高这部分肌肉力量,对某部位不全麻痹的肌肉所残存的部分肌力既可起到保护作用,还可起到促进作用,这将有利于承担增长的体重,调整肌力平衡,改进跛行步态。

手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补救方法,就是通过手术把有力一侧的部分肌肉远端附着点转移到完全麻痹的一侧去,以调整肌力平衡,减轻跛行步态。这样,就要求肢体的健侧有良好的肌力为手术创造满意条件。

手术改善了肢体的肌力平衡,但因其一侧肌肉在两侧分散使用,肌力是单薄的,所以必须通过锻炼提高肌肉力量来适应肢体活动的需要。骨性手术是将肢体骨注变的畸形通过截骨矫正的,术后势必感到步态不习惯,也必须通过锻炼来适应所重建的新步态。

小儿麻痹后遗症,由于麻痹部位、畸形步态各不一样,所以锻炼方法也各有不同,原有上可分为:一是提高弱侧肌肉力量锻炼,发展残余肌力,调整肌力平衡;二是发展强侧肌肉力量锻炼,为手术创造条件;三是手术后锻炼以增强肌力和增强肢体的适应性。

在锻炼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有一般练习和专门练习。一般练习是走、快走、爬坡,有肌力条件的可以慢跑。专门练习:就是重点锻炼所需要提高的那部分肌肉,例如发展股四头肌就要练习伸膝动作,发展(月国)肌就要练习屈膝动作。总之要掌握肢体各部肌肉功能,按照肌肉功能的方向进行锻炼。系统地、有目的进行缎炼,不仅有利于肢体的畸形矫正,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整个身体的健康水平。麻痹症患者不应灰心,要鼓足勇气走进运动场,在艰苦的锻炼中夺回自己的青春。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