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线对人体的作用有哪些

发布于 2025/11/22 16:07

近红外线对人体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加速组织修复等作用,但需注意控制照射强度与时间以避免皮肤灼伤或眼部损伤。

近红外线是波长介于700纳米至140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能够穿透人体组织达到一定深度。其热效应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有助于改善微循环障碍。对于运动后乳酸堆积引起的肌肉酸痛,适当照射可降低疼痛敏感度。在创伤恢复过程中,近红外线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缩短伤口愈合周期。部分研究显示特定波段的近红外线可能影响线粒体功能,增强细胞能量代谢。临床常用近红外线治疗仪辅助改善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病症,治疗时需保持20-30厘米的安全距离。

过度暴露于高强度近红外线可能导致真皮层热损伤,表现为皮肤红斑或水疱。眼睛长期接触未经防护的近红外线可能引发晶状体混浊,操作时应佩戴专用护目镜。婴幼儿、光敏感体质者及皮肤癌高风险人群应谨慎使用。治疗过程中出现灼热感或头晕需立即停止照射,冷敷处理后若症状持续应就医。医疗机构使用的近红外线设备需定期检测波长稳定性,家用仪器应选择具有安全认证的产品。

日常使用近红外线理疗设备时,单次照射时间建议控制在15-20分钟,治疗前后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在破损皮肤、甲状腺区域或恶性肿瘤部位直接照射,孕妇及装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治疗后皮肤可能出现暂时性干燥,可涂抹无刺激保湿霜护理。若需长期使用,建议每3个月进行皮肤科检查,确保治疗安全性。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骨科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