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有什么特征
发布于 2025/06/22 06:05
发布于 2025/06/22 06:05
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主要特征有发热、肢体疼痛、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及呼吸肌麻痹。该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典型病程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
前驱期可出现38-39度中低热,伴咽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瘫痪前期体温再次升高,呈现双峰热型,部分患儿出现颈背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发热期间需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
病毒侵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神经根性疼痛,表现为肢体或背部肌肉自发疼痛、触痛,活动时加剧。幼儿可能表现为拒抱、哭闹,年长儿可明确指出疼痛部位。疼痛程度与神经损伤严重性相关。
特征为突发不对称性肌力下降,以下肢多见,呈节段性分布。瘫痪肌肉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但无感觉障碍。严重者可累及腹肌、肋间肌,出现腹式呼吸或矛盾呼吸。瘫痪程度在发热消退后48小时内达高峰。
瘫痪持续2-4周后,受累肌肉开始萎缩,表现为肢体周径变细、肌容积减少。长期未恢复者可出现关节挛缩、骨骼发育畸形等后遗症。早期康复干预可延缓萎缩进程,改善功能预后。
延髓型病例可发生吞咽困难、发声异常,累及膈神经时出现呼吸浅促、发绀等呼吸衰竭表现。需紧急气管插管辅助通气,病死率较高。存活者可能遗留长期呼吸功能依赖。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方式是按时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患儿急性期应绝对卧床,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瘫痪。恢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肌肉按摩、关节活动度训练及肌力锻炼,配合针灸、电刺激等物理治疗。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豆制品,促进神经修复。定期随访肌力恢复情况,必要时使用矫形器改善运动功能。
上一篇 : 小儿麻痹症的前兆征兆
下一篇 : 如何感染小儿麻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