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人怎么运动

发布于 2016/09/21 18:45

秋意渐浓,气温变化也频繁起来,要么前一天还热得让人微微冒汗,第二天就让人冷出一身鸡皮疙瘩;要么就是早晚冷,白天热,这种频繁升降的气温是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或再发的主要因素。那么,心脑血管病患者该如何运动健身才能安全过冬呢?这就需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锻炼要有运动处方

对于住院治疗(比如做过支架手术等)的患者来说,出院之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来评估患者身体所能承受的最大消耗是多少,并据此来制订运动处方。

此类患者最好按照运动处方锻炼,如果自行运动,很可能出现运动过量或运动方式不当,导致病情恶化。对于病情较轻的心脏病患者来说,可以根据自身感受(不出汗、无胸闷

气喘),以及心率(低于100次7分钟),自己制订运动处方,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处方包括运动强度、频率、时间、类型四个方面,最好选择能长期坚持的有氧运动。

2.锻炼宜自下而上

一项研究发现,在同样输出量的情况下,上肢活动时的血压比下肢活动时高一些。比如,哑铃、拉力器、单双杠、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更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这是因为上肢肌肉活动时,肌肉血管舒张,而其他活动量小的肌肉血管则会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另外,上肢的血液供应增加,更容易分流心脏的血液,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心脏病人在锻炼时,最好从下肢锻炼开始,步行就是比较好的方法,如果症状较重,可以慢速行走(30~50步/分钟);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快速行走(超过90步/分钟)。坚持锻炼3~6个月之后,可以进行有上肢运动的锻炼,比如慢跑、跳交谊舞、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等。

3.锻炼应避开“早高峰”

心脏病发作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每天上午6~9点是发作的“早高峰”,尤其是心绞痛和猝死往往发生在上午9点左右。主要原因是,早上人体相对缺水,血液黏稠,易形成血栓。同时,上午的血压在一天当中最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或破裂,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心脏病患者的锻炼,最好避开这个高峰时段,以安排在下午或晚上为宜。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心脏病初愈的患者来说,越早进行康复锻炼,恢复的效果越好,一般在发病一周后即可开始锻炼,且至少坚持6个月以上。

4.锻炼要有规律

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不能坚持规律运动的心脏病患者,其疾病复发率超过40%。而长期坚持规律运动的患者,血压下降幅度可达15毫米汞柱,让复发率大大降低。运动有规律,首先要定量,每周最好运动3~5天,运动后心率控制在不超过110次7分钟(无胸闷

气喘)为宜。其次,不妨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锻炼。先做准备活动5~10分钟。然后开始正常运动,如步行、慢跑等,持续15~30分钟(也可以根据心率适当延长)。最后进行10分钟的放松活动,让心跳慢慢恢复到正常程度。

心脏病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