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心绞痛?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发布于 2023/01/29 14:56

很多时候我们对疾病的不够了解,会使我们耽误了最佳时期,比如心绞痛。其实心绞痛这样的疾病的症状是很明显的,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就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控制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心绞痛有哪些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心律失常:变异型心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闭塞,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后形成复极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电不稳定。缺血时间越长,ST段抬高越明显,越易发生心律失常。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有大量吸烟,酗酒及感染等。因冠脉痉挛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所以应积极预防危险因素,如:戒烟、降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冠脉痉挛不仅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而且可发生心肌梗死导致猝死,临床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普通心电图有时很难捕捉到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多能提供心律失常的证据。因此对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初期要严密监测心电情况,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及早处理,防止猝死的发生。

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衍变及血清酶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继往无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

心力衰竭: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

中医如何治疗心绞痛?

中医认为心绞痛一定要从脾(胃)论治,中医治疗心绞痛的方法要根据心绞痛的具体症状来选择,具体介绍如下:

1、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

2、“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气、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对于心绞痛,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绞痛治疗上收功,远比心绞痛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首先益气补血,而变异型心绞痛后活血化瘀进一步治疗心绞痛。就从现代医学的观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重要意义。

3、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绞痛的重要性:“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升降出人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即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化,扰乱脂质代谢,聚而生浊,或为湿热,或为痰湿,浊痰交织,滞而化癖,阻碍心机不能运转,成为所谓“痰湿阻滞心脉”的“胸痹”证。因此,升降脾胃,阻断病理形成,可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病位在心,但其根在脾。不言而喻,升降脾胃愈心病的重要意义就寓于其中。

4、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无论从病因,还是从治法上,中医学均认为:心绞痛发生多由脾胃病在先。这是因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心虽主血和脉两个方面,但只有脾(胃)运化与升清正常,血的化生之源不断,脉管得养,血质正常,无浊痰湿热之邪漪溜于体内,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动正常,反之则脾(胃)病及心。

中医按摩防治心绞痛的方法

1、点按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直上两寸,即三横指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中医养生按摩方法:先用右手拇指点按左前臂上的内关穴,再用左手拇指点按右前臂上的内关穴,双侧每回点按不少于20次,多则更好。

2、揉按膻中穴

膻中穴位于胸骨中线上,与第四肋间隙平齐,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中医养生按摩方法:用大拇指点按在此穴位上,先顺时针方向轻轻揉按,再逆时针方向揉按,每次各30下,动作要缓慢、均匀、有力。

3、按摩至阳穴

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脊背正中线之交点即为至阳穴所在。心脏功能不好者,会在此处有明显的压痛点。

中医养生按摩方法:患者发生心绞痛时可让家属反复用掌根对患者的压痛点按摩,直至局部充血、症状改善、痛点消失为止。

4、拍打肩背

两脚分开站立,与肩等宽,以腰为轴,甩开双臂,左右轮转,以一手掌内侧和另一手掌背侧对肩和腰背上下交替拍打,此法要连续做20~30次,动作要缓慢、均匀,掌指拍打要强劲有力。

心绞痛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