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发布于 2016/10/24 16:51

同国外一样,我国的临床大器官移植也始于肾移植,公开报道的是1972年中山医学院的一例亲属供肾移植,存活超过一年,因无关原因死亡,尸检证明移植肾良好。器官移植晚期症状主要是术后身体各项指标反应等。

术后注意移植患者全身状况和移植物功能情况观察,监测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防止剂量不足发生排斥反应和过量引起中毒。定期对移植物活检,及早发现潜在的排斥反应。注意有无血栓形成、吻合口瘘、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

移植排斥反应应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免疫、病理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分析判断,但移植物活检仍然是直接、可靠的诊断手段。临床各种移植器官均有较特定的活检办法,移植肝、移植肾主要应用经皮常规粗针穿刺或细针抽吸活检,不足以确诊时考虑开放性活检;移植心可经心导管行心内膜心肌活检;移植肺可经纤支镜活检和开放肺活检。

1、超急性排斥反应。主要由体液免疫参与所致,其发生与供受体ABO血型不符、受体预存抗供体抗体、移植器官缺血时间过长和灌注不良等有关。移植器官肉眼观体积明显增大,质地松软,严重水肿,表面散在不规则青紫色纹理和斑块,并有不规则的贫血性梗死区。组织学见移植物小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实质内明显出血、水肿、及大片出血性坏死。

2、加速性排斥反应。在本质上与超急性排斥反应类似,只是病程稍缓,免疫攻击力稍弱,是介于超急性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一种排斥反应。多数学者认为由受体体内预存低浓度、难于检测的抗供体HLA或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所致。病理形态学特点改变以小血管炎和管壁纤维素性坏死为主,可伴有实质出血或梗死。

3、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主要为细胞免疫,即受者致敏产生大量细胞毒T淋巴细胞直接攻击的结果,也可能有部分迟发性超敏反应和体液因素参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移植器官功能减退和相关生化检测指标异常。病理学特征为明显的单个核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活跃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部分单核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伴有程度不等的小血管内膜炎。

4、慢性排斥反应。多隐袭缓慢发生或由多次急性排斥迁延而来,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供体器官质量、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有关,但根本原因仍在于供受者遗传免疫学方面的不匹配,是体液免疫介导的内皮损伤的结果。主要病理特征为移植物血管内膜明显增生,管壁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生,血管壁同心圆状明显增厚,典型时呈“洋葱皮”样外观,终致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实质因缺血而坏死,或萎缩及纤维化,逐渐丧失功能,实质内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单核细胞浸润。

器官移植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