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下肢水肿怎么治疗
发布于 2025/04/25 12:25
发布于 2025/04/25 12:25
中风后下肢水肿可通过抬高患肢、压力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病因干预等方式治疗。中风后下肢水肿通常由静脉回流障碍、淋巴循环受阻、低蛋白血症、深静脉血栓、心功能不全等原因引起。
平卧时将下肢垫高20-30厘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下垂姿势,坐位时可用脚凳支撑。每日间歇抬高3-4次,每次30分钟,夜间睡眠时可保持轻度抬高状态。
穿戴医用弹力袜或使用气压循环泵,压力梯度从足踝向大腿递减。弹力袜选择二级压力20-30mmHg,每日穿戴8-10小时。气压治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可改善淋巴和静脉回流。
呋塞米可减少体液潴留,螺内酯对抗醛固酮效应,马栗种子提取物改善静脉张力。合并深静脉血栓时需用利伐沙班抗凝,心功能不全者需服用地高辛。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
踝泵运动每小时做10-15次,卧位直腿抬高每日3组。水中步行训练利用浮力减轻负重,每周2-3次。电动脚踏车训练从被动模式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每次20分钟。
低蛋白血症需补充乳清蛋白粉,每日摄入1.2-1.5g/kg。深静脉血栓可能伴随患肢胀痛和皮温升高,需完善血管超声。心功能不全通常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双肺湿啰音。
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g,适当增加三文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或游泳等有氧运动,卧床者可做被动关节活动。定期测量腿围变化,皮肤护理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水肿持续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