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四大特性

发布于 2025/04/28 22:05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五种途径扩散,其特性包括传染性强、潜伏期长、易慢性化和致癌性。

1、血液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是主要传播方式,常见于输血、共用注射器、纹身器具消毒不彻底等情况。病毒在体外可存活7天以上,微量血液即可造成感染。

2、母婴传播:

携带病毒孕妇分娩时通过产道分泌物或胎盘传染给新生儿,感染率高达90%。实施新生儿联合免疫乙肝疫苗+免疫球蛋白可使阻断成功率提升至95%。

3、性接触传播:

精液和阴道分泌物含有高浓度病毒,无保护性行为感染风险为15%-20%。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80%传播概率,建议配偶双方共同筛查。

4、医源性传播:

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如牙科器械、内窥镜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可有效灭活病毒。

5、密切接触传播:

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存在风险。唾液传播需口腔黏膜破损为前提,共餐、拥抱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染。

乙肝病毒具有以下四大特性: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态可持续数十年;病毒DNA能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cccDNA在肝细胞内形成病毒储存库;部分感染者会出现免疫耐受现象。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推荐游泳、瑜伽等中低强度运动,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育龄女性孕前应完成血清学筛查。

乙肝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