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4/29 14:51
发布于 2025/04/29 14:5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由经血逆流、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医源性种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手术切除、激素治疗、疼痛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这类异位病灶随激素周期出血,形成巧克力囊肿或粘连。日常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可降低风险,急性疼痛需使用布洛芬、萘普生、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缓解。
免疫系统清除异位内膜细胞功能缺陷,导致内膜组织在盆腔存活。患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CA125升高、慢性盆腔痛。免疫调节剂如泼尼松、甲氨蝶呤可能改善症状,腹腔镜手术可清除顽固病灶。
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率增高7-10倍,特定基因如GALNT13变异增加风险。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易复发。基因检测辅助诊断后,可采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抑制卵巢功能。
雌激素水平异常促进内膜细胞异位生长,孕激素抵抗加重病灶炎症。典型表现包括月经量多、性交痛。口服避孕药炔雌醇环丙孕酮、屈螺酮炔雌醇或孕激素地诺孕素可调节激素水平。
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可能将内膜细胞带至切口或腹腔。术后形成腹壁内膜异位结节,触诊有周期性胀痛。手术切除是主要方式,配合GnRH-a类药物曲普瑞林预防复发。
建议每日摄入亚麻籽、深海鱼等抗炎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刺激雌激素分泌;规律进行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疼痛期可尝试热敷下腹部,月经期使用暖宫贴缓解痉挛。症状持续加重或合并不孕时需尽早就医评估。
上一篇 : 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怀上孩子吗
下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