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感染传染途径

发布于 2025/05/04 16:26

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污染物间接接触传播五种途径传染。

1、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病原体飞沫被他人吸入导致感染,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在密闭空间或人群密集场所风险显著增加,需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并规范佩戴口罩。

2、直接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共用餐具、亲吻或密切肢体接触时,病原体可通过口腔黏膜或呼吸道进入体内。家庭成员和医疗机构工作者属于高风险人群,接触后需立即洗手消毒。

3、气溶胶传播:

医疗操作中产生的微小气溶胶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通过空调系统或通风不良环境造成远距离传播。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需在负压病房进行,医护人员应佩戴N95口罩。

4、母婴垂直传播:

感染孕妇分娩时病原体可能通过产道传染给新生儿。孕晚期确诊需进行母婴阻断治疗,新生儿出生后需隔离观察并检测呼吸道分泌物。

5、污染物间接传播:

病原体可在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存活2-4小时,接触污染物品后触摸口鼻引发感染。公共场所应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物品,个人需养成不用手摸脸的习惯。

预防支原体肺炎需综合采取防护措施。保持每日室内通风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外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4小时更换;使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特别在餐前便后;每周用75%酒精消毒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A/C的摄入提升免疫力,适量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儿童及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在流行季节避免前往密闭公共场所。出现持续干咳、低热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排查,确诊患者需单独居住并做好分泌物消毒处理。

肺炎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