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早搏动的心脏病

发布于 2025/05/08 07:09

过早搏动的心脏病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出现提前搏动的现象,医学上称为期前收缩或早搏。早搏可能由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精神紧张、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

1、传导系统异常:

心脏电信号传导路径出现异常可导致早搏,常见于房室结或希氏束传导障碍。这类早搏可能表现为心悸或心跳漏跳感,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传导异常引起的早搏需评估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2、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从而诱发室性早搏。这类早搏常伴随胸闷、胸痛等症状,运动负荷试验或冠脉造影有助于确诊。心肌缺血引起的早搏需要积极改善心肌供血。

3、电解质紊乱:

血液中钾、镁、钙等电解质浓度异常会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低钾血症患者早搏发生率显著增高,严重时可进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失衡是治疗这类早搏的关键。

4、精神因素:

焦虑、紧张等情绪波动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儿茶酚胺分泌,易诱发功能性早搏。这类早搏多发生在休息时,活动后反而减轻。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可有效改善症状。

5、药物影响:

某些支气管扩张剂、抗抑郁药等可通过影响心肌复极过程导致早搏。药物相关性早搏通常在停药后消失,必要时可考虑换用对心脏影响较小的替代药物。

对于偶发早搏且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若早搏频发或伴随晕厥、气促等症状,应及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由心血管专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或射频消融手术干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心脏病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