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怎么回事

发布于 2025/05/20 15:24

新生儿黄疸可能由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疾病、胆道闭锁、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换血疗法、手术干预、抗感染治疗等方式缓解。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黏膜黄染,4-6天达高峰。该类型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促进排便即可自行消退,严重时可接受蓝光照射治疗。

2、母乳性黄疸: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使肠道内胆红素重吸收增加。表现为出生1周后黄疸持续或加深,暂停母乳3天后黄疸明显减退。确诊后仍可继续母乳喂养,必要时配合光疗干预。

3、溶血性疾病:

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红细胞大量破坏,常见于ABO溶血或Rh溶血。患儿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且进展迅速,可能伴随贫血、肝脾肿大。需及时进行蓝光治疗,重症需换血疗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阻断溶血进程。

4、胆道闭锁:

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表现为出生2周后黄疸进行性加重,粪便呈陶土色。需通过肝门空肠吻合术葛西手术重建胆汁通道,若手术时机延误可能需肝移植治疗。

5、感染因素:

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等可抑制肝酶活性,多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或反复。需进行血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体,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光疗降低胆红素水平。

家长应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保证每日8-12次哺乳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黄疸期间避免穿戴黄色衣物干扰观察,注意监测体温及精神状态。若发现黄疸出现时间早于24小时、手足心明显黄染、嗜睡拒奶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有溶血高危因素的婴儿需加强产后胆红素水平监测,必要时进行预防性光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 新生儿黄疸高怎么办

下一篇 : 没有了~

新生儿黄疸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