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5/25 16:14
发布于 2025/05/25 16:14
幼儿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接触污染物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五种途径传播。
患儿皮肤疱疹液、口腔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健康儿童通过拥抱、亲吻等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可能感染。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疱疹结痂后仍可能携带病毒1-2周。建议避免与患儿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携带肠道病毒,在1米范围内通过呼吸道传播。幼儿园等密闭场所更易发生聚集性感染。发病第一周传染性最强,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4-8周,处理尿布后未彻底洗手、污染食物或水源均可导致传播。托幼机构中儿童共用马桶、玩具等物品时风险较高。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消杀。
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天,通过被污染的玩具、餐具、门把手等间接接触传播。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对紫外线敏感,定期暴晒儿童用品可降低传播风险。
孕妇产前感染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新生儿,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心肌炎等并发症。妊娠晚期感染者需加强产检,新生儿出现发热、喂养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手足口病需培养儿童勤洗手的卫生习惯,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玩具餐具应每日消毒。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力。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密切接触者需观察10天。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应对桌椅、玩具等进行终末消毒,保持教室每日通风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上一篇 : 幼儿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什么
下一篇 : 幼儿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