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发病原因及治疗
发布于 2025/06/17 10:05
发布于 2025/06/17 10:05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可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或粪口途径感染。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退热处理、口腔护理、皮肤疱疹管理,重症需及时就医干预。
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主要病原体,病毒通过鼻咽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排出,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密切接触患者均可导致感染。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被病毒侵袭。
病毒可通过接触患者疱疹液、唾液、玩具或餐具等物品传播。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感染者排便后未彻底洗手可能污染环境,间接传播给他人。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颗粒,近距离接触时可能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潜伏期通常为3-7天。
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全成熟,缺乏特异性抗体,感染风险显著增高。营养不良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儿更易发展为重症,表现为持续高热、神经系统症状等。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若出现嗜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住院治疗,必要时给予静脉免疫球蛋白和机械通气支持。
患病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豆浆,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衣物需煮沸消毒,疱疹未结痂前避免接触其他儿童。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
上一篇 : 1岁宝宝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下一篇 : 8岁手足口病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