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是什么 为什么老人更易得抑郁症

发布于 2025/06/28 14:23

老年抑郁症是指发生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抑郁障碍,老人更易得抑郁症可能与生理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社会角色转变等因素有关。老年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1、生理机能衰退

老年人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减少,大脑前额叶和海马区功能退化,这些生理变化直接影响情绪调节。部分老人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维生素B12缺乏,这些都会加重抑郁倾向。建议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纠正可逆性因素。

2、慢性疾病困扰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在老年群体中高发,长期病痛折磨和服药负担容易引发无助感。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常伴随抑郁症状。疾病导致的行动不便会进一步限制社交活动,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角色丧失

退休后社会价值感降低,子女独立生活带来的孤独感,配偶离世造成的创伤,都会成为抑郁诱因。部分老人因经济来源减少产生焦虑,传统家庭结构解体导致支持系统薄弱。这些心理社会因素比年轻人更突出。

4、认知功能下降

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使老人更难应对生活压力,负面认知模式如过度自责、灾难化思维更明显。部分存在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因担心发展为痴呆而过度焦虑。这种对自身能力下降的觉察会强化抑郁情绪。

5、药物副作用影响

治疗高血压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关节炎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诱发抑郁。多种药物联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而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出现药物蓄积。建议就医时详细告知用药史,医生可调整用药方案。

家属应每天与老人保持至少30分钟高质量交流,鼓励参与广场舞、书法等群体活动,培养照料绿植、宠物等生活寄托。饮食上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保持规律日照和适度运动。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抑郁症状时,须及时陪同至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抗抑郁药物。早期干预结合心理治疗、药物调整和社会支持,多数老年抑郁症可获得较好改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心理科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