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症

发布于 2025/06/29 12:46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反应,主要因胎儿红细胞抗原进入母体后刺激产生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红细胞破坏。主要有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其他稀有血型不合、宫内输血反应、药物诱发溶血等因素。

1、Rh血型不合

当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时,胎儿红细胞可能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该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Rh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典型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可伴有肝脾肿大。治疗需采用蓝光照射退黄,严重时需换血治疗,可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辅助治疗。

2、ABO血型不合

多见于O型血母亲怀有A型或B型血胎儿,母体天然存在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引起溶血。临床表现较Rh溶血轻,多为出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部分患儿伴有轻度贫血。治疗以蓝光照射为主,必要时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阻断溶血进程,严重贫血可输注洗涤红细胞。

3、其他稀有血型不合

包括Kell、Duffy等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溶血,临床表现与Rh溶血相似但更为罕见。可能出现胎儿水肿、重度贫血等严重并发症。确诊需进行特殊血型抗体筛查,治疗需根据溶血程度选择血浆置换或换血疗法,可配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减轻免疫反应。

4、宫内输血反应

既往输血史可能导致母体致敏,当再次妊娠时可能引发胎儿溶血。表现为胎儿期出现贫血、水肿,超声可见胎儿腹水或心包积液。需通过脐带穿刺确诊并实施宫内输血,出生后继续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使用苯巴比妥片促进胆红素代谢。

5、药物诱发溶血

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抗疟药等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临床表现除黄疸外,可能出现酱油色尿等血管内溶血特征。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碱化尿液防止肾损伤,重度贫血需输注悬浮红细胞,可辅助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保护肝细胞功能。

孕期应常规进行血型抗体筛查,Rh阴性孕妇需在孕28周和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致敏。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保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溶血的药物。出现皮肤黄染进展快、嗜睡、拒奶等情况需立即就医,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母乳喂养可继续维持,但需确保摄入量充足,必要时补充配方奶。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小儿内科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