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病因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30 10:00
发布于 2025/06/30 10:00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该病可能由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免疫力低下、环境卫生差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疱疹液或分泌物传播。儿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后,再触摸口鼻或眼睛可能感染。发病后需隔离治疗,对污染物品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接触患儿后需彻底洗手。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能携带病毒,在密闭空间内容易造成传播。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出现病例时应加强通风,患儿需佩戴口罩。若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抗生素治疗,同时监测是否出现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或食物,经消化道感染。处理患儿粪便后未规范洗手、生食被污染的蔬菜水果等均可导致传播。发病期间应做好排泄物消毒,患儿内衣裤需煮沸处理。出现腹泻时可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调节肠道功能。
营养不良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更易感染且症状较重。日常需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表现,需警惕病毒性脑膜炎,及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
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会加速病毒传播。流行季节需每日对儿童活动区域消毒,玩具餐具定期煮沸。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时可选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皮肤皮疹避免抓破引发感染,必要时外涂炉甘石洗剂。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持续呕吐、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一旦发现立即就医。痊愈后仍可能因不同血清型病毒再次感染,日常防护不可松懈。
上一篇 : 小儿麻痹症年龄越大越严重吗
下一篇 :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