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烧怎么办
发布于 2025/07/05 12:13
发布于 2025/07/05 12:13
新生儿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环境、补充水分、观察症状、及时治疗等方式处理。新生儿发烧可能由感染、环境温度过高、脱水、疫苗接种反应、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发烧时可采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物理降温。用32-34℃温水浸湿毛巾,轻柔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退热贴可贴于额头或太阳穴,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降,需停止物理降温并就医。
保持室温在24-26℃,避免包裹过厚衣物或被子。使用空调或风扇时注意风向不直吹新生儿,湿度维持在50%-60%。每日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通风时将新生儿移至其他房间。环境温度过高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加重脱水风险。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增加喂奶频率,配方奶喂养者可适当喂少量温水。每次喂水量不超过5毫升,24小时总饮水量不超过体重的5%。观察尿量每天应达6-8次,尿液呈淡黄色。若出现口唇干燥、囟门凹陷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监测体温每2小时一次,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及伴随症状。注意有无嗜睡、拒奶、呕吐、皮疹、抽搐等表现。3个月以下新生儿体温超过38℃或发热持续24小时以上,可能提示严重感染,需急诊处理。疫苗接种后发热通常不超过48小时。
新生儿禁用退烧药,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生素,或进行血常规、尿培养等检查。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足疗程用药,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发热应住院观察。
家长需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测量体重监测脱水情况。发烧期间暂停疫苗接种,恢复后1周再补种。注意奶具消毒,接触新生儿前规范洗手。避免使用退热药、中成药或民间偏方。若发热伴随呼吸困难、皮肤发花、意识改变等危重表现,应立即呼叫急救。平时应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按计划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性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