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新生儿都有颅内出血
发布于 2025/07/28 16:51
发布于 2025/07/28 16:51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围产期常见并发症,约80%发生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多数为轻度出血且可自行吸收。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与产伤、缺氧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异常、呼吸暂停等症状,需通过头颅超声或MRI确诊。
难产过程中胎头受压可能导致硬膜下出血,常见于巨大儿或产钳助产新生儿。典型症状包括前囟饱满、尖叫样哭声,可通过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出血加重,严重时需神经外科会诊评估是否行硬膜下穿刺引流术。家长需观察患儿有无抽搐、眼球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
围产期窒息引发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患儿可能出现呼吸不规则、原始反射减弱,需在NICU进行呼吸支持治疗。临床常用注射用苯巴比妥钠控制惊厥,注射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同时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防止贫血加重。
维生素K缺乏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皮肤瘀斑、穿刺部位渗血。确诊后需立即肌注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者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家长应注意避免剧烈晃动婴儿头部,喂养时保持30度斜坡体位。
早产儿脑室周围生发基质血管壁薄弱易破裂出血,超声检查可见室管膜下强回声团。轻症使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改善微循环,重症需脑脊液引流术。建议家长每日测量头围,发现异常增大需警惕脑积水。
败血症继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引发多发性脑出血灶,患儿常有发热、皮肤花纹等感染征象。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配合注射用氨甲环酸止血治疗。家长需注意体温变化及喂养耐受情况。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喂养采用少量多次方式。出院后应定期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和头颅影像学复查,发现运动发育落后需及时开始康复训练。母乳喂养者母亲应补充维生素K,配方奶喂养需选择强化铁剂型。注意观察婴儿睡眠周期、追视能力等发育指标,任何异常表现均需及时返院评估。
上一篇 : 孩子抽动症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 : 抽动症的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