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的核磁共振征象?

发布于 2025/07/19 05:36

骨髓瘤的核磁共振征象主要包括弥漫性骨髓浸润、局灶性病变、盐椒征、压缩性骨折及软组织肿块。多发性骨髓瘤在核磁共振成像中可表现为上述一种或多种特征性改变,需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弥漫性骨髓浸润

弥漫性骨髓浸润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均匀或斑片状低信号,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提示骨髓内浆细胞广泛增殖替代正常脂肪组织。这种改变常见于疾病进展期,可能伴随贫血、骨痛等症状,需通过骨髓穿刺确诊。临床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硼替佐米、来那度胺胶囊等靶向药物联合化疗。

2、局灶性病变

局灶性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病灶直径通常超过5毫米,多分布于中轴骨及近端长骨。此类病变可能由单克隆浆细胞局部聚集导致,需与骨转移瘤鉴别。治疗上可采用放射治疗联合环磷酰胺片、地塞米松片等药物控制局部进展。

3、盐椒征

盐椒征表现为T1加权像上弥漫分布的点状高信号与低信号混杂,形如撒落的盐和胡椒。此征象反映骨髓内脂肪细胞与浆细胞灶性混合存在,多见于疾病早期或治疗后残留病灶。患者可能无明显骨痛症状,但血清M蛋白检测异常。建议定期复查核磁共振监测病情变化。

4、压缩性骨折

椎体压缩性骨折在矢状位T2加权像显示椎体高度减低伴骨髓信号异常,可能合并椎管狭窄或神经压迫症状。骨质疏松与溶骨性破坏共同导致骨折风险增高,常见于胸腰椎。除抗骨髓瘤治疗外,可考虑椎体成形术缓解疼痛,同时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预防骨相关事件。

5、软组织肿块

软组织肿块多继发于骨皮质破坏,T1加权像呈中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肿块可压迫邻近血管神经,部分病例伴有病理性骨折。需通过活检明确性质,治疗需结合手术切除与放疗,配合注射用阿霉素等化疗药物控制全身病变。

骨髓瘤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建议选择包含脊柱、骨盆等中轴骨的扫描范围,检查前去除金属物品。日常需保持适度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骨折,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若出现新发骨痛、肢体麻木或排尿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复查核磁共振评估病情进展。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