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指哪些疾病
发布于 2025/08/03 07:05
发布于 2025/08/03 07:05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26种疾病,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11种疾病。
甲类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危害性最高的类别,目前仅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疾病。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可通过跳蚤叮咬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等。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典型症状为剧烈腹泻、呕吐及脱水。这两种疾病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一经发现须立即强制隔离治疗并上报。
乙类传染病包含26种危害较严重的疾病,需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主要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病毒性肝炎又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其中乙型肝炎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癌。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影响儿童运动神经系统。
丙类传染病共11种,属于监测管理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导致,特征为腮腺肿痛,可能并发睾丸炎或脑膜炎。这些疾病传播性强但致死率较低,需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报告。
三类传染病在管理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甲类传染病要求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上报,患者必须强制隔离治疗。乙类传染病需24小时内网络直报,部分病种可按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范畴,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后应24小时内报告。不同类别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报告时限和处置流程均根据其危害程度制定。
随着疾病谱变化,我国传染病分类会动态调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初被纳入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后调整为乙类乙管。猴痘于2023年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这种调整机制能及时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确保防控措施与疾病危害程度相匹配。公众应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法定传染病最新目录。
预防传染病需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注意饮食安全。出现发热、皮疹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传染病筛查。接种疫苗是预防特定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措施。
上一篇 : 家族遗传性乙肝需要打乙肝疫苗吗
下一篇 : 甲胎蛋白反复升高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