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登革热是什么意思呢?
发布于 2025/08/03 11:56
发布于 2025/08/03 11:56
输入性登革热是指患者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感染病毒后,返回非流行地区发病的病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
输入性登革热具有明确的旅行史,患者在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区。病毒通过蚊媒在流行区持续传播,但非流行区缺乏本地传播链,病例均为输入性。我国广东、云南等省份曾多次报告输入性病例。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后,通过叮咬将病毒注入人体血液。输入性病例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本地传播,但若当地存在媒介蚊种且气候适宜,可能引发本地暴发。
潜伏期通常为3-14天,典型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可达40℃,伴有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酸痛和关节痛。发病后3-4天可能出现充血性皮疹,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部分患者会出现出血倾向。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培养是金标准,但临床常用血清学检测IgM抗体或NS1抗原。核酸检测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例出现血液浓缩。
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控制发热,但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防出血。重症需住院监测,预防登革休克综合征。预防关键是防蚊灭蚊,赴流行区应使用驱蚊液,穿着长袖衣物,住宿场所安装纱窗。
从流行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社区防控需清除积水容器破坏蚊虫孳生地,对输入病例实施防蚊隔离。目前登革热疫苗已在部分国家获批,但保护率有限且存在抗体依赖增强风险,我国尚未常规接种。日常应提高防护意识,避免蚊虫叮咬。
上一篇 : 疏通厕所的工具上会有艾滋病毒吗?
下一篇 : 鼠疫病毒高温能杀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