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水肿

发布于 2025/08/10 16:11

中医治疗水肿主要通过辨证施治,常用方法有健脾利湿、温阳化气、活血化瘀等,配合中药内服、针灸、艾灸等综合干预。水肿可能与脾虚湿盛、肾阳不足、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证型选择治疗方案。

1、健脾利湿

针对脾虚湿盛型水肿,中医常用白术、茯苓、泽泻等药物健脾渗湿。代表方剂如五苓散、参苓白术散,可改善肢体浮肿、食欲不振等症状。日常建议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当食用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材。

2、温阳化气

肾阳不足导致的水肿需温补肾阳,常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方剂,含附子、肉桂等温阳药物。此类患者多伴腰膝酸冷、夜尿频多,需注意下肢保暖,可配合艾灸关元、命门等穴位。

3、活血化瘀

气滞血瘀型水肿常见于慢性心衰或静脉回流障碍,中医采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剂,含丹参、桃仁等活血药。可配合针灸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避免久坐久站。

4、中药外治

局部水肿可选用芒硝外敷或中药熏洗,如桂枝、红花等煎汤湿敷。对于下肢水肿,可用冬瓜皮、玉米须等利水药材煮水泡足,每日15-20分钟。

5、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低盐饮食,推荐赤小豆、鲫鱼、冬瓜等利水食材。脾虚者可用茯苓粥,肾虚者宜食黑豆核桃粥。忌食腌制食品及过量饮水,每日液体摄入量控制在1500毫升内。

中医治疗水肿需坚持3-6个月疗程,治疗期间定期复诊调整方药。轻度水肿可先尝试饮食调理与艾灸,中重度或伴随心悸、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就医。日常注意监测体重变化,避免过度劳累,睡眠时适当抬高下肢促进回流。若水肿持续加重或出现胸腹水,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中医科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