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体征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8/12 08:54
发布于 2025/08/12 08:54
骨折的体征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和骨擦感。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及时治疗。
骨折后局部会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程度与骨折严重性相关。轻微骨折可能仅表现为钝痛或压痛,严重骨折则会出现难以忍受的锐痛。疼痛在活动或触碰时加重,休息时可稍缓解。骨折端刺激周围神经末梢是疼痛的主要原因,开放性骨折还可能伴有伤口疼痛。
骨折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及组织液渗出会导致明显肿胀。肿胀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内逐渐加重,可能伴随皮肤发红、发热。严重肿胀可能压迫神经血管,导致远端肢体麻木或血液循环障碍。肿胀程度与骨折严重程度相关,但需注意与单纯软组织损伤鉴别。
骨折后可能出现肢体缩短、成角或旋转等畸形。完全性骨折时,骨折端移位会导致明显外形改变。畸形程度取决于外力大小、骨折类型和肌肉牵拉方向。常见畸形包括Colles骨折的"餐叉样"畸形、股骨颈骨折的下肢外旋畸形等。畸形是判断骨折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骨折后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活动患肢,严重骨折直接导致骨骼失去支撑功能。下肢骨折无法负重,上肢骨折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关节内骨折还会影响关节活动度。功能障碍程度与骨折稳定性密切相关,不稳定骨折功能障碍更明显。
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会产生骨擦感或骨擦音,是骨折的特异性体征。检查时可感知断端摩擦感或听到摩擦音,但不应刻意诱发以免加重损伤。骨擦感多见于长骨完全性骨折,但部分骨折如青枝骨折可能不出现。骨擦感的存在可帮助判断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
骨折患者应避免移动患肢,使用夹板或支具临时固定后及时就医。恢复期需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愈合。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感觉变化,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合理饮食和适度活动有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