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为哪几类
发布于 2025/08/17 16:54
发布于 2025/08/17 16:54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分为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和其他机制药物三类。
抗骨吸收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流失。双膦酸盐类是常用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可降低椎体和髋部骨折风险。降钙素类药物如鲑降钙素鼻喷剂能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片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兼具改善骨密度和降低乳腺癌风险的作用。这类药物需长期规律使用,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或下颌骨坏死等不良反应。
促骨形成药物通过刺激成骨细胞促进新骨生成。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注射液是代表性药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多次骨折患者,需皮下注射且疗程不超过24个月。新型药物罗莫珠单抗注射液通过抑制硬化蛋白显著增加骨密度,但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这类药物通常作为二线治疗,需严格监测血钙水平和骨代谢指标。
其他机制药物包括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胶丸,可促进肠钙吸收和骨矿化。维生素K2制剂如四烯甲萘醌胶囊能促进骨钙素羧化。中成药如仙灵骨葆胶囊具有补肾壮骨功效。这些药物多作为辅助治疗,需配合钙剂使用。近年来上市的RANK配体抑制剂地诺单抗注射液也归入此类,通过靶向抑制破骨细胞前体发挥作用。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骨折风险分层选择药物,同时保证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钙元素和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建议进行适度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吸烟酗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跌倒风险评估,居家环境需做好防滑措施,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
上一篇 : 飞秒治疗近视手术价格是多少
下一篇 : 拇外翻截骨8个月还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