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

发布于 2025/09/04 15:42

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主要表现为红系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细胞体积偏小、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铁染色显示细胞内外铁减少或消失。缺铁性贫血是机体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引起的贫血,骨髓象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1、红系增生活跃

骨髓涂片可见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或倒置。红系细胞比例常超过30%,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这与机体代偿性加速红细胞生成有关。红系细胞呈现核固缩、核染色质浓集等成熟障碍表现,反映血红蛋白合成受阻。

2、中晚幼红细胞增多

骨髓中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可达60%-80%。这些细胞体积较小,胞浆量少且嗜碱性较强,呈现典型的核老浆幼现象。部分细胞胞浆边缘不规则,出现锯齿状突起,称为核周晕轮,是缺铁性贫血的特征性改变。

3、细胞体积偏小

红系各阶段细胞普遍呈现小细胞性改变,平均直径较正常减小。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靶形红细胞和椭圆形红细胞。这种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直接相关,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特征。

4、胞浆发育落后

红系细胞呈现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表现为胞核染色质已浓缩成熟,但胞浆仍较少且血红蛋白化不足。中幼红细胞阶段即可见胞浆嗜碱性减弱延迟,晚幼红细胞胞浆嗜多色性持续时间延长。这种发育不同步现象是缺铁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的直接证据。

5、铁染色异常

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阴性或显著减少,铁粒幼细胞比例低于15%,且每个细胞中铁颗粒数量减少。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最可靠的指标,能直接反映骨髓储存铁耗竭的状态。治疗后铁染色改善往往早于外周血象的恢复。

缺铁性贫血患者日常应增加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等,同时配合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促进铁吸收。避免饮茶或咖啡与含铁食物同服,这些饮品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对于确诊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充铁剂,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直至铁储备完全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