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鼻综合3个月一直鼻塞可通过鼻腔冲洗、局部热敷、药物治疗、复查鼻内镜、手术修复等方式改善。鼻塞可能由术后肿胀、瘢痕增生、鼻中隔偏曲、鼻腔粘连、感染等因素引起。
1、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鼻腔冲洗器清洁鼻腔,有助于清除分泌物和结痂,减轻黏膜水肿。每日可重复进行1-2次,注意水温接近体温,冲洗力度不宜过强。若合并过敏性鼻炎,可遵医嘱配合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药物。
2、局部热敷
用40℃左右温毛巾敷于鼻梁及鼻翼两侧,每次10-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因肿胀导致的鼻塞。热敷时应避开手术切口部位,避免压迫假体。若伴有鼻部疼痛或皮肤敏感,可改用蒸汽吸入法。
3、药物治疗
瘢痕增生引起的鼻塞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抑制纤维组织过度生长。合并感染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过敏性因素导致的鼻塞可短期使用氯雷他定片,但需避免长期依赖减充血剂如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
4、复查鼻内镜
通过鼻内镜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矫正不彻底导致的偏曲、下鼻甲代偿性肥大等。检查发现明显解剖异常时,可能需配合鼻窦CT进一步评估。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5、手术修复
对于顽固性鼻塞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能需二次手术处理鼻腔粘连、调整移植物位置或修正鼻中隔。手术时机通常选择术后6个月以上,待组织完全稳定后进行。修复手术前需完善鼻部三维重建CT评估解剖结构。
术后3个月持续鼻塞应避免用力擤鼻、接触粉尘及冷空气刺激。保持居住环境湿度在50%-60%,睡眠时可适当垫高枕头。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食物摄入。若伴随脓性分泌物、发热或鼻部外形改变,须立即返院检查。定期随访至鼻功能完全恢复,期间禁止自行使用鼻夹或按摩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