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颌畸形可通过佩戴矫治器、正颌手术、功能矫治、拔牙矫正、肌功能训练等方式治疗。牙颌畸形通常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乳牙早失、颌骨发育异常、外伤等因素引起。
1、佩戴矫治器
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是常见干预手段。固定矫治器通过金属托槽与弓丝施加持续力矫正牙齿排列,适用于中重度牙列拥挤或咬合异常。活动矫治器可自行摘戴,多用于儿童替牙期轻度错颌畸形,需每日佩戴12小时以上。矫正期间需定期复诊调整力度,并加强口腔清洁预防龋齿。
2、正颌手术
针对严重骨性畸形如下颌前突或偏颌,需配合正颌外科手术。术前需进行1-2年正畸治疗排齐牙列,术后再精细调整咬合关系。手术通过截骨调整颌骨位置,可能伴随暂时性神经麻木或出血风险,需严格遵循术后流食和口腔护理要求。
3、功能矫治
适用于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功能性矫治器,通过改变口周肌力平衡引导颌骨发育。如前庭盾可抑制吮指习惯,Frankel矫治器能促进下颌生长改善Ⅱ类错颌。需在8-12岁颌骨生长高峰期使用,每日佩戴时间不足可能影响疗效。
4、拔牙矫正
对于严重牙列拥挤或前突病例,常需拔除前磨牙创造间隙。拔牙数量根据间隙需求量决定,通常对称拔除上下颌各1-2颗牙齿。拔牙后需通过矫治器关闭间隙,可能出现暂时性牙齿松动,需避免咬硬物。
5、肌功能训练
针对口呼吸、异常吞咽等软组织功能障碍,需配合唇舌肌训练。如吹口哨练习增强唇肌力量,舌尖顶腭训练纠正舌位异常。每日重复进行5-10分钟,需持续3-6个月见效,适用于早期预防或辅助正畸治疗。
日常应避免吮指、咬唇等不良习惯,儿童替牙期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干预。正畸期间选择软质食物减少托槽脱落风险,使用含氟牙膏和牙线清洁托槽周围。完成矫正需佩戴保持器1-2年防止复发,成年患者可能需延长保持时间。出现矫治器磨损或口腔溃疡应及时复诊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