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穿孔是否严重需根据穿孔大小、感染程度及并发症风险综合判断。多数情况下鼓膜小穿孔可自行愈合,但大穿孔或合并化脓性感染时可能引发听力下降、胆脂瘤等严重问题。
鼓膜穿孔直径小于3毫米且无继发感染时,通常属于轻度损伤。这类穿孔多由急性中耳炎压力变化导致,表现为短暂耳痛、耳鸣和轻微听力减退。鼓膜具有较强再生能力,1-2个月内穿孔边缘的上皮细胞会逐渐向中心迁移愈合。期间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可配合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多数患者无须特殊治疗即可恢复,听力影响通常不超过15分贝。
当穿孔超过鼓膜面积30%或持续3个月未愈合时,可能进展为慢性穿孔。这种情况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化脓性中耳炎,脓性分泌物会腐蚀穿孔边缘阻碍愈合。患者会出现持续性耳漏、明显传导性耳聋,严重时炎症可侵蚀听小骨链。更危险的是继发胆脂瘤形成,这种角化上皮堆积物具有破坏性,可能侵犯面神经管或颅底骨质。此类情况需手术干预,包括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术后听力恢复程度与中耳结构损伤情况相关。
日常应注意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急性发作期应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气压变化加重损伤。若出现眩晕、面瘫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可能发生迷路炎或颅内并发症,须立即就医。定期进行纯音测听和颞骨CT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儿童患者更需关注言语发育是否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