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蛀牙通常对身体无害,但需根据牙齿损伤程度和口腔健康状况综合评估。蛀牙严重时拔牙可避免感染扩散,保留健康牙体结构时优先选择补牙或根管治疗。
蛀牙早期仅破坏牙釉质或牙本质时,通过树脂填充、嵌体修复等方式可保留天然牙。此时拔牙可能造成邻牙移位、咬合紊乱等不必要的结构改变。若龋坏已导致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炎,拔除病灶牙能阻止细菌向颌骨或全身扩散,降低心内膜炎等继发感染风险。部分患者拔牙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牙龈肿胀、邻牙敏感,一般1-2周可自行缓解。
特殊情况下需谨慎评估拔牙必要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拔牙创口愈合可能延迟。骨质疏松患者颌骨密度降低,拔牙后易发生牙槽骨吸收。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预防拔牙应激诱发血压波动。孕妇妊娠中期相对安全期外应避免非紧急拔牙。这些情况需在医生评估风险收益比后决定治疗方案。
拔牙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或吮吸创面,防止血凝块脱落引发干槽症。恢复期选择温凉软食,用对侧牙齿咀嚼。长期缺牙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和面部轮廓,建议3-6个月内进行种植牙或义齿修复。日常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可有效预防新蛀牙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