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耳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局部瘢痕增生、感染、血肿、皮肤感觉异常及耳廓形态异常等后遗症。手术属于常规整形操作,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恢复效果。
1、局部瘢痕增生
术后切口处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与患者瘢痕体质相关。表现为红色隆起硬结伴瘙痒,可通过瘢痕贴、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改善。瘢痕成熟需6-12个月,期间应避免紫外线照射。
2、感染风险
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及渗液。需严格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3天内避免沾水。如发生感染需及时就医,可能需使用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治疗。
3、血肿形成
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压迫不足可能导致皮下积血,表现为局部肿胀青紫。小血肿可自行吸收,较大血肿需穿刺抽吸。术后24小时内冰敷可降低发生概率。
4、皮肤感觉异常
手术可能损伤耳周皮神经,导致切口周围麻木或刺痛感。多数患者3-6个月逐渐恢复,少数存在长期感觉减退。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药物可能有助于恢复。
5、耳廓形态异常
切除范围过大或缝合不当可能造成耳廓轮廓不对称、凹陷畸形。轻度可通过按摩改善,明显畸形需二次手术矫正。选择经验丰富的整形外科医师可降低该风险。
术后应保持伤口敷料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张力增加。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促进愈合。恢复期内避免佩戴耳饰或抓挠手术区域,睡眠时采用仰卧位减少压迫。如出现持续疼痛、异常分泌物或发热,应立即返院复查。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