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两边的肉通常是指下颌脂肪垫或咬肌肥大,可能与遗传因素、局部脂肪堆积、长期咀嚼习惯等因素有关。
1、下颌脂肪垫
下颌脂肪垫是位于下颌角区域的脂肪组织堆积,属于局部皮下脂肪增厚。这类情况通常与遗传易感性相关,也可能因体重增加导致全身脂肪分布异常。脂肪垫质地柔软,无明显疼痛或活动受限,但可能影响面部轮廓。改善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减少高糖高脂饮食,必要时可通过射频溶脂等医美手段干预。
2、咬肌肥大
咬肌肥大表现为下颌角区肌肉增厚,触诊时有坚实感,可能与长期咀嚼硬物、磨牙等习惯有关。部分人群存在先天性咬肌发达。典型表现为用力咬牙时两侧隆起明显,可能伴随颞下颌关节弹响。非手术治疗包括注射肉毒毒素,严重者需手术切除部分咬肌。
3、淋巴结肿大
下颌区淋巴结肿大时可能被误认为软组织增厚,多由口腔炎症、咽喉感染等引起。触诊可发现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活动性结节,可能伴随压痛或局部皮肤发红。需针对原发感染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若持续肿大需排除结核或肿瘤。
4、唾液腺疾病
颌下腺或腮腺病变可能导致下颌区肿胀,如涎石症表现为进食后腺体肿大伴疼痛,超声检查可发现导管结石。慢性炎症可能引起腺体纤维化,表现为持续性硬结。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或手术取出结石。
5、皮肤软组织病变
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等良性肿瘤可表现为下颌区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且边界清晰。皮脂腺囊肿可能继发感染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并服用罗红霉素胶囊。对于持续增大的肿物,建议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
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过度咀嚼口香糖等硬物。若发现下颌区肿块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或伴随疼痛发热,应及时就诊口腔颌面外科或普外科。定期进行颈部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避免自行挤压或热敷不明原因肿物。